Archive for category 电影

True Grit——倔强小妞复仇记

西部片的黄金年代是五六十年代,Sergio Leone,Clint Eastwood,Henry Fonda, John Wayne,这些老家伙要么挂了要么息影,这年头还拍西部片,也就只能像斯皮尔伯格拍短剧《西部风云》一样的讨巧,换一种角度去看待那段历史。 基本上90年之后还能记住的西部片屈指可数,《不可饶恕》,《与狼共舞》,《燃情岁月》,进入21世纪你能记得什么?我只记得皮特哥哥的《神枪手之死》和 07年翻拍的《决战犹马镇》。
科恩兄弟这回翻拍的不错,Jeff Bridges饰演老酒鬼Cogburn警官,和当年的硬汉John Wayne相比毫不逊色,老酒鬼疯疯癫癫,虽然说那醉醺醺歪在老马身上的形象有损传统西部片里轻易不动声色的帅气牛仔的形象,但半睁半闭的独眼却时不时的 露出精光,干练凶悍的本色一点没少。实际上Jeff Bridges在《以眼杀人》和《疯狂的心》里的表演就很不错,而Marshall Cogburn 这么一个先恶棍后招安做警官的角色几乎就是为他所量身定制的,或者说,他把这个角色演绎的相当不错,以至于在和原作对比的时候他的表演更出色更到位。
小妮子也很赞,14岁的小姑娘就敢出远门为父亲复仇而前后奔波乃至身入险境,没有股子野性和倔强劲是万万不能的。1969原作的那个小妞倒是不缺那股子一 往直前的狠劲,但乍一看,绝对是一年满十八的已婚平良少妇,你只能期待后面的表现能给你带来更多吃惊的理由。这个版本的小妮子 Hailee Steinfeld还真是只有14岁,那副泅马过河后的模样,活脱脱就是当年初出茅庐的Vivein Leigh在《乱世佳人》中的形象, 所以说青春无敌,Chloe Moretz之后这个小Loli也会一片成名么?
有点遗憾的是Matt Damon这个路人的形象,德州游骑兵LaBoeuf,Glen Campbell虽然是嫩相了点,但Matt你也不能贴点胡子就说自己是老资格的牛仔吧……
吐槽点也有。一、我有点怀疑在那个年代,卡宾枪能有四百码的射程?我调研了一番,没有得出结论。二、卡宾枪打出去之后过了五秒大反派才倒下,您是在响应姜 先生的“让子弹飞一会儿”么?三、我了个擦的,那个独臂神尼的形象,也亏科恩你们两兄弟想的出来!就让老酒鬼雄纠纠气昂昂的揪着四个牛仔回去不好么?《老 无所依》里那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尾就很让人吐槽不能了,这个实在是……
虽然有人批评科恩兄弟失去了他们传统的黑色幽默和后现代主义英雄解构情怀的风格,但在我看来,就算西部片这种正义光辉占主导的题材影片,黑色幽默和荒诞也 有它们的用武之地,在茫茫草原之上打玉米面包比试枪法,LaBoeuf在河边猛抽小妮子屁股,Turner奶奶的呼噜。总体来说,仍然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更重要的是,科恩兄弟还在不断的进步,他们总是在尝试新的可能,或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过时的题材。
就像片尾那段The eternal God is thy refuge, and underneath are the everlasting arms,平静祥和,并没有什么太多的英雄主义情怀在里头,也算是给观众们一个宿命主义的交代和总结,电影可讲的东西限于此,若能从这种平静之中看出更多的艺术性,就非我这种业余评论员所能及的了。

留下评论

Tropa de Elite 2——无政府主义的幽灵

按:过度解读几乎无可避免,就像有人打着魔幻的幌子拍《潘神的迷宫》,然后被解读为导演古典自由主义的心声,我则试图要从纷乱陈杂的线索中给出我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说起正题之前先说个小段子。英超球队的主场都很恐怖,一是因为观众席离场地很近,球员在场上甚至可以听到十码之外球迷的骂娘;二则是因为英超 的球迷都很狂热,利物浦尤甚,你可以想象下六万人在你耳边齐唱“You will never walk alone”是个什么场景,会不会让主队球员热血沸腾,客队球员胆颤心惊。因此,托雷斯敢从利物浦转投死敌切尔西,实在很有胆量。如上的这些铺垫只为一个 横幅,利物浦对阵切尔西比赛时的横幅:“He who betrays will always walk alone”。
还有一段,昨天看到一个耸人听闻的说法:想知道无政府主义是什么样子,看看索马里就知道了。这种望文生义的解释实在令人啼笑皆非,我虽然提倡犬儒立世,但想要成为一个 “理性人”,一些基本的政治哲学素养是必不可少的。

无政府主义,如罗素所论述的那样,在今日社会中多不被人理解,“无政府主义者通常被当作乱扔炸弹和制造其他恐怖活动的人,这些人要么是神经错 乱,要么假借极端的政治观点来掩饰其犯罪癖。” 很多人把混乱、无治的无政府状态等同于无政府主义。但这无异于把理性和理性主义等同,或是把社会和社会主义等同。你能想象乔姆斯基这样的大佬身上绑着炸药 一边高唱着“如果你想要快乐,他妈的!去吊死你的雇主!”一边像谎言中的黄继光那样迎着点七六二的子弹向着政府大楼疾驰而去的场景么?事实上,对于绝大多 数无政府主义者来说,暴力,既不是必要的,也是他们所不具备的。
无政府主义者的天真在于,他们认为在推翻一种暴政的同时,不应该给人民套上另一个同样的暴政的枷锁。或者说,他们非常理想化的认为,当前的暴 政被推翻后,作为社会的“理性人”,应该如康德文化中一样,互助的,合作的。“自由、道德和人类的尊严恰恰在于人们行善不是因为善被推行而是因为人们向往 它、盼望它、热爱它。”

事实是,尽管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阶段,这几乎没有可能。电影中的Nascimento就陷入了这样的一个困局,在他一 手建立和领导的BOPE精锐部队的有效行动下,毒品从贫民窟中消失了;但这个权力真空期并未持续太久,另一种势力:国家警察很快就在贫民窟内建立了一套严 密的权力体系,甚至于他们还利用国家机器的漏洞为自己套上了另外一层几无可能被攻破的装甲。从表面上看来,这个后来居上的权力体系甚至能够体现他们的意 愿,是民主的,然而,他们却不是自由的。暴政依然存在,贫民窟中的贫民们的生活并未因为毒品贩子的消失而有所不同,。这看起来是个悖论?是的,民主是对康 德文化下互助的人们而言的,自由是洛克的专长,这二者的结合却恰恰产生出康德文化和洛克文化之外的另一面:霍布斯文化。

马克思在这点上看的很清楚,尽管他和巴枯宁一样,在哲学派别上都属于青年黑格尔派,批评黑格尔的保守倾向和唯心倾向,以唯物主义作为分析事物 的出发点,以辩证法作为分析事物的工具,但他强调国家机器的作用,强调阶级性,认为多数统治少数是正义的。(他显然不会喜欢诺齐克的“公平”的概念)而巴 枯宁和克鲁特泡金所代表的集体无政府主义,在继承了普鲁东无政府主义的一些理念后,在财产权和劳动价值方面吸收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内容,追本溯源,反对从奴 隶社会以来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的权威政治体系,批评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可憎的霍布斯诅咒的一部分:所有不同形式的主权体系其本质都只是一头吃人的 利维坦。
无政府主义的理念从19世纪前期伴随着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而兴起,从1848年欧洲革命开始崭露头角,经历了1892年拉瓦舒尔殉道时的高 歌,在庇卢第埃影响下而改良的革命工团主义,再到俄国大革命时期各地自发性的无政府主义运动如喀琅施塔得水手起义、马克诺农民军运动,以西班牙内战中浪漫 且壮烈的国际纵队作为挽歌,其存在在今日的社会中受到了质疑。尽管已经没有群众基础,尽管在二战结束后被凯恩斯主义所全面压制,尽管受到了诺齐克的猛烈抨 击,但他作为伦理学中最自洽的政治价值观,它的存在仍然是人类在社会发展现阶段所能构想的最美妙的远景。

时至今日,无政府主义者们往往形单影只,被共产主义者视为背离正统学说之人,也为右翼势力所不容,常常质疑体系的合理性却也只能向现实妥协, 在其人闲暇之余享受知识体系的自洽感,做一个不折不扣的犬儒主义者。电影中的Nascimento和无政府主义的处境何其相似也,家庭离异,不属于 BOPE的体系,不属于政府的体系,也不属于最底层民众的体系。他的儿子是问题少年,警察部队也视其为最大的麻烦意图解决掉他,贫民窟中的民众甚至以他的 名字来吓唬啼哭的孩子,他最信任的部下Andre Matias视他为背叛者: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背叛者。而如文中开端所言,He who betrays will always walk alone,这也恰恰是今日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写照。
当然,电影中可以用一个不那么现实的手法来为观众带来一些最起码的宽慰,Nascimento仍然有信任自己的部下,他也有一个还算有效的司 法体系,他重回贫民窟建立BOPE部队,他和儿子重归于好。但在这一切结束后,他所抗争过的东西却又卷土重来:只要人类还是那个人类,任何制度体系都是一 个权威政治体系。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方式?在他所崇尚的罗尔斯阐述的“正义”和诺齐克阐述的“公平”这两大原则下,似乎也只有那虚无缥缈的无政府主义的途 径了。

或许,我们也只能在庄子的《庄子.外篇》中找到无政府主义者所期盼的未来人类社会的描述了:“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 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溪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乌鹊之巢 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分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躠为仁,踶跂 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

留下评论

Here we got the last cowboy down——评《Gran Torino》

西部片在你们的印象中如何?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或者白话一点,大漠黄沙,血红残日,一人,一骑,然后“砰”的一声?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大爷告诉我们,主角不开枪也可以是一部上好的西部片。

如果照类型片的定义,《Gran Torino》显然不能归为西部片。但您瞧瞧伊斯特伍德大爷的气场?这可是他最后主演的一部电影了,您就别指望八十岁的他还跟小伙子一样是个快枪手,不过没关系,我不开枪,我还是那个叼根烟斜着眼看人满脸不爽的牛仔:老牛仔就不是牛仔了?

老头子一直都是美国男人的偶像,从和西部片宗师莱昂内合作的《黄金三部曲》到喧闹都市里的《肮脏的哈里》,再到《荒野浪子》和《苍白骑士》,然后到传统西部片的落幕之作《不可饶恕》,最后以《老爷车》作结尾,他一辈子都在书写牛仔的传奇,那种野性、不羁、吊儿郎当却善恶分明的牛仔。也许法律和道德在淘金热和商业化大潮中节节败退,但牛仔心中的那杆秤却从未失衡,它精确如冥界之神阿努比斯的审判之秤,所不同的是,审判之秤的另一端放的是象征正义的羽毛,而牛仔的秤的那一头放的也是人心,以人心比人心,这是人世间正义的衡量和裁决。

于是就有了这部形不似却神超然的西部片。巴顿将军的一句话被引用了一万次:一个军人的最好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倒。又如Judas Priest的《one shot at glory》:In the crossfire overhead,fate stands before me。老牛仔兼具二者之神韵,而实际上可能更甚于此,他在流氓团伙的巢穴前慢慢掏出打火机的时候嘴角那点坏笑,他已经超脱于这具束缚他的老迈的身躯,恍惚之中我又看到那个从罩衫下掏出左轮手枪“砰”“砰”“砰”“砰”“砰”“砰”的年轻牛仔了。即使头发花白,身形佝偻,也不再有那迅捷的动作,但他的眼神凌厉依旧,绝无丝毫不应有的怜悯。有一说人在死之前会回顾自己的一生,不知道老头子在乱枪之中倒下之时心中可曾闪过无数画面,哦不,他已经向他并不信任的神父做他一辈子唯一一次的忏悔,他死而无憾。或者他倒下的时候想的是这样一段吧:人生如画,徐徐涂之;亦歌亦行,疏狂无羁;十年一卷,落笔成诗;宁成一塑,虽死何戚?

老头子一脸的倔强,又是一脸的不满,更是一脸的愤懑,他从妻子的葬礼开始对着子女吐口水,到对着隔壁亚洲老大妈吐口水,然后对着小流氓们吐口水,直到最后,他以他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个恶人横行传统道德观破坏殆尽的社会的不屑,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老牛仔的复仇,他用自己的灵魂叩击那支冥冥之中的命运之枪的扳机,并用自己的生命喊出了平淡却激情四射的牛仔之歌:

      So tenderly your story is
  nothing more than what you see
  or what you’ve done or will become
  standing strong do you belong
  in your skin; just wondering

就在这沙哑的缓缓的歌调声中,老牛仔完成了他如堂吉诃德一般荒谬的复仇,又在这歌声中,向我们这群有着残缺审美观的观众展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完整和震撼。试想,换做是我们这群空有着虚无正义感的废物宅们,我们有那种大无畏的勇气用一个小小的打火机来解决这些纷扰问题的根源么?

艾森豪威尔元帅道: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我说:牛仔虽死,其形永存。

留下评论

To Harm or to be Harmed


昨儿晚上有本科同学聚会,一进房间就暗呼不妙,有三到四位都非常能喝,其中还有酒神一级的……想喝饮料,不让,无奈之下开了坏头,端起杯子喝了半杯啤酒,之后就不说了,费尽口舌讨好讪笑躲了几杯,估计一瓶下肚了吧,终于找到一位能喝的头上,颇为不屑的一挥手:就小半杯也好意思来敬我?一咬牙又添了半杯,咕咚咕咚下了肚。最后虽然没醉,但估计也满脸通红了。没办法,喝酒太上脸。令狐兄说要到他家一聚,一桌的人都吓一跳:你老丈人在家的话打死我们也不去啊……

早上起来头痛的厉害,坐床上半天才下来,洗脸的时候满脸酒退之后的暗黑,想了想昨晚那差不多两瓶酒下肚,真是觉得万分不爽,不喝吧,伤感情,喝吧,伤身体,真是矛盾。也试过喝酒喝到七荤八素,之后的光怪陆离就没法用语言来描述了,最后一次还在喝完酒后裸奔的时候看到了UFO,幸好我这人酒品好,不发酒疯,不然那架UFO估计是回不去了……自此之后能躲的地方都躲,说我滴酒不沾也可以,实在不想再受那罪。

不知道Anthony Burgess笔下的Alex是在Korova Milk Bar喝完牛奶之后是什么感觉。库布里克改编的电影也很成功,虽然做了一些改变,还添了一些莫须有,只是,思考方式是一样的。表现方式……不多做解释,因为这部在英国被禁了三十年的电影实在是争议太多,其中的性与暴力让我这种大尺度的观众也频繁的快进和拖动。

我只是在想,Alex那被操纵的命运背后,会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借莎翁的经典“To be or not to be”,说一句“To Harm or to be Harmed”。

是的,Alex就是一个To
harm
To be Harmed的典型。他和他的同伙无所事事的从Korova Milk Bar里出来后,先是寻衅痛打了一个街边的流浪汉,而后找到一群欲强奸一少女的流氓,大打出手,再之后是在马路上肆意地逆行飞驰,终于在郊外的一处寓所,戴着面具冲入屋内,殴打作家,并当着作家的面轮奸他的妻子……直到最后他以相似的手法试图抢劫的时候用一个暗示意味浓厚的瓷器阳具打死女主人,他已经无法无天!但转折点紧接而来,被同伙暗算的Alex被捕后被判入狱14年,我们无从想象在监狱里的生活,仅能从入狱时典狱官那纳粹式的开领制服和铁纪推测一二。然后是那段让人毛骨悚然的治疗,让这样一个少年对暴力和性产生不适的感觉。治疗结束之后,在舞台上的Alex被挑衅,大量分泌的肾上腺素却不能让他对对方的挑衅产生丝毫的回应,他想挥拳,却像被牵住四肢的木偶一样无从下手,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让他产生呕吐的感觉,同样让他冲动的裸女,他却趴在地上大口的喘气和呕吐。这就是结局?不,接下来更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那个他曾经伤害过的社会,现在开始伤害他了,以各种各样的巧合和讽刺性的安排。

所以我要问,到底是谁伤害了谁?被打成跛子的作家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那么是谁赋予了你复仇这项伟大而光荣的权力?

伤害与被伤害之间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换,我们认为伤害他人的是有罪的,法律和国家机器会给他以惩罚,那么当影片中Alex的两位同伙摇身一变成为警察,内政部长玩弄权术的时候,你会问,这个社会凭什么惩罚他?是的,个人有问题,社会惩罚他;那么,社会有问题,谁来惩罚这个社会?在复杂的集体人性压迫下,人类需要用同样复杂的制度来约束自己,但是,当这种约束权利被少数暴徒所剥夺和利用的时候,which one would you choose? To Harm or to be Harmed Alex施暴的时候,他到底是个伤害者还是个被伤害者?或者更明确一点,他妈的到底是他的问题还是这个社会的问题?

我个人是一个人性的悲观主义者,宿命论者,经常被人嘲笑和不屑,可能有些人还会对我有些误解。但是如果Alex这种从未想过类似问题的恶少都在高喊:“贝多芬只是个音乐家,他没有杀人!”我有什么理由不表达一下对于人性阴暗面的关注呢?

Alex很幸运,他被“治愈”了,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人生,他的整个伦理道德观都被“修复”了。这点令你毛骨悚然了么?想象一下,一个痊愈的人生活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跟一个病人生活在一个痊愈的社会里,其实,没有两样。而最操蛋的事情就是,不是你有病,就是整个社会都有病。

秩序和纪律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主题,道德和宗教亦是如此。感性在这种绝对的理性面前是显得如此的脆弱和无力,库布里克毫不留情的用《第九交响曲》表达了这个观点,伟大的感性作品却被理性用于施暴并摧毁人的意志,你能想到比这更绝妙的讽刺方式吗?

喝酒其实不算是什么严肃的问题,跟社会问题无关,只是,当你不喝酒却被男权社会嘲笑为女人的时候,你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喝酒与不喝酒,你选哪样?或者再深入一点,社会有病还是我有病,你选哪样?

至少我的选择是,我有病。

留下评论

天啊,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萌……

我对电影的较为简单直接的判断是由参演演员来决定的(太小众的说不定也看,就是得先看下风评如何,没办法,我就是这么个恶俗之人),譬如说老头摩
根,丹泽尔华盛顿,杰米福克斯等等等等,因为我印象中这几个哥们接片子比较靠谱,太烂的剧本太差的导演太小的投入太屎的制片人他们一概无视,本来凯奇也是
可以归于这个行列的,但我现在看到尼古拉斯凯奇的名字都是避之不及,这哥们最近几年尽拍烂片了,除了《国家宝藏》两部还凑合,其他的简直没法入眼,当真是
穷疯了……

不过我还是在IMDB上给了《kick ass》8分的评价,虽然是部暴力成分十足的R级片。

原因何在?愣头青
Aaron
Johnson显然不够,他饰演的那个Dave就是史上最落魄超级英雄,比不了外星人超人和绿灯侠,也比不上变异的蜘蛛侠和曼哈顿博士,连蝙蝠侠和罗宾汉
也比不上,他没钱没势穷小子一个,我是决计不会给他好脸色看的。轻微的性喜剧?不要了吧,美式的性幽默看的挺多了,看完《美国派》这样的大杂烩和《欧洲性
旅行》这样的奇异经历,靠这个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是没有希望的!大牌?《两杆大烟枪》的两位兄弟只是龙套啊……

必然是这位青春可人活力四射的
小萝莉Chloe Moretz。

紫色假发,佐罗的眼罩面具,蝙蝠侠的装备,Uma Thurman在《kill
bill》里的刀具,还有《低俗小说》里的Fucking,配上一点在戏弄“老爹”时的坏笑,天啊,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萌!!!惊艳程度绝不亚于《这个杀
手不太冷》里Natalie
Portman饰演的Mathilda(话说我一直对那个角色念念不忘以至于看到Natalie在《V字仇杀队》里的光头造型时心头一惊……)。两个小美
女各有各的激动人心的地方,Mathilda少年老成,而Mindy则以那一套完整的童真示人以可爱,让人感叹,竟然有这样一位小女孩可以将天真烂漫和好
勇斗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真真让人不能释手。尤其是那段向老爹索要冰淇淋的嫣然一笑,必须要承认,我,一个怪蜀黍,心都溶化了,大概我以前写自嘲诗的时候
那句“萧萧醉楚佳”最能表达这点感觉,确是醉了……

其实小女孩Mindy出场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小loli会是主线,轻快的芝麻街音乐声
中小loli杀人于不动声色之中,然后在史诗般的音乐中来一段美人救英雄,之后是在《荒野大镖客》的伴乐中杀进大厦,最后在交响金属伴随着加特林机枪的怒
吼中毙敌人于数米的通道中直至打倒最终BOSS,这些配乐和画面处理每每让我想起来吴宇森的暴力美学。不得不提的是,影片显然有向吴宇森致敬的意图,因为
老爹竟然会问道Mindy吴宇森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当然影片中对于不同生活和场景的切换也是值得称道的,这个剧本里的Dave有数重身份和性格,每个身
份的生活也是不同的,却巧妙的通过Youtube视频以及服装的更换达到了很好的表演效果。还有什么让你感觉熟悉?是的,太多了,山寨蝙蝠侠,山寨Uma
Thurman,山寨蜘蛛侠,山寨绿恶魔(这个比较囧),山寨绿恶魔二代(superbad里那位叫McLovin的哥们,这个更囧),还有《Kill

Bill》的打斗,《罪恶之城》的枪战,毫无疑问还有那段在通道中的勇往直前,令人想起《黑客帝国》第一部里Neo和Trinity杀入大厦拯救
Morphis的炫目镜头,还有?这个小loli竟然还学neo躲子弹,真是imba!

青春,性喜剧,幽默,动作,暴力,黑色的大杂烩,很
合我这种思维怪异的口味,其中刺激和创意难以一一表述。不过这些在这个史上最具杀伤力的小萝莉面前都不值一提,因为只需她那放肆的一笑,天啊,我觉得铁石
心肠之人亦为之动容,更遑论怪蜀黍们看上去冷漠坚硬实则热情如火的那颗小心肝了……

只好无比期待续集的出现了,因为我看完之后三点了竟然毫
无睡意,急急忙忙的找出以前的《和莎莫的500天》和《Diary of a Wimpy
Kid》来看。还好,好莱坞版的《血色入侵》中她又将给我们带来一个小吸血鬼的角色,还记得《夜访吸血鬼》中的Kirsten
Dunst的那个小loli造型么?我觉得Chloe会比她好!

留下评论

I want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昨天在某个变态汇聚的小组里讨论如果开始厌弃自己该怎么办,五花八门的建议和答案,直到有人总结了一句:我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当然,他这句
也是借用《Mary and
Max》里的一句台词。其实基本上这么想的人都可以归于自闭,孤僻,无病呻吟,不幸的是,我也是这么个玩意。终日焦虑不已,甚至三省其身而后还是觉得自己
是个标准的变态智障加魔鬼,所以我最喜欢Amon Amarth的《The Hero》:I know who I am, I am the evil
man。

就像在追一个小妞的时候,你得隐藏起来,像个“有上进心的男生”,谈吐优雅,出门前要洗把脸,穿上别人喜欢的衣服,挂上别人喜欢
的微笑,战战兢兢,生怕泄露了自己是一个极端恶俗和龌龊的猥琐男。不过作为一个标准的猥琐男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可以按自己低下的
品味来建立自己如帕那索斯博士的奇幻秀一般夸张的个人幻想的世界,要说这种猥琐男的个中翘楚,牛津大学的数学教授Charles
Dodgson是不能不提的,因为他不仅喜欢幻想,还写了本名作《Alice In
Wonderland》,其中玄妙非常人所能体会,连维多利亚女王都被忽悠到入迷的程度。个中人物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喜欢帽子先生,有人是萝莉
控,还有人喜欢白皇后,这个可真说不好,对了,还有人喜欢红皇后,喜欢她的暴躁,白脸和大脑袋,理由是孩子气,比白皇后的伪善要好多了,我看过最强的一条
喜欢红皇后的理由是觉得白皇后让Alice喝的那玩意太恶心了……顺便一提,Charles个人生活比较悲剧,他是标准的怪蜀黍类型,也是猥琐男或者变态
进化到一定程度的终极形态。

还有昨儿晚上英语角的活动,偏巧我进的房间的主题叫“dream”,让一个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小老爷们说这
个,可够我喝一壶的,记得作为一个正常人类的标准么?不能泄露自己是个猥琐男的本质啊!别人在说的时候我神游了一番,谈自己不太好吧?反正主题的范围很
大,不如谈谈马丁路德金或者更宏大点的类似巴库宁的无政府主义梦想?正巧有一哥们提到,哎呀我的梦想就是像《查理的巧克力工厂》里的小孩们一样经历那样的
奇妙,还特意提及是原著中的,号称剧本的修改和导演的剪辑导致他观影的乐趣大减云云,有女生忍不住反驳JD是我最爱,你怎么可以这样……blabla后面
就没完全听进去了,因为我突然卡壳了,因为我想起来我老早以前就下了一直没动的《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于是我心不在焉的参加完活动就跑回来看片,发现自己没看懂,故事情节很简单,人物面孔和场景的反复切换有点眩晕,不过有点让我无比
羡慕嫉妒恨的是帕那索斯博士催化剂式的冥想,你想知道被掩藏在外表之下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欢迎穿过镜子来看看!而且这个世界我做主,不像《黑客帝国》里
那样,就算是Neo这样的Savior还要遵循规则行动,还有个让他怎么样都弄不掉的Smith。这种真是让我这种黄拖短裤猥琐男口水流了一地,想想看:
他奶奶的我才是Lord啊!还有一点可以坦白:我一直很想做塔克西丝的仆从。上次和人辩论了一通“如果你像《Watchman》里的曼哈顿博士一样?”我
应该直截了当的这么回答的,现在想起来真是有点后悔,浪费了那么多口水来阐述自己有了力量之后如何如何如何。

有人说,Alice,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深以为然。不过通常来说,就算你不猥琐,还是要回到这个现实世界里,爱丽丝毫不犹豫的喝下那恶心的药水,Neo要牺牲自己拯救世界,
《GoodBye Lenin》里的老妈最后安然离开。

偏偏80后的世界到处都是压力丛生,不像90后那么的放得开,又不像70后那些弄潮
儿一般的作为既得利益阶层而拼命维护仅有的一点财产,所以想法总是非常新鲜火热的,行动总是滞后一步偏向保守。说实话在大街上看到穿印有MJ头像的哥们或
者姐姐,我都很想凑过去同他或者她探讨一下MJ作为一个流行或者摇滚先驱的成就,只是每每我刚磨蹭着要去搭讪的时候,他或者她总是一副非常厌恶的表情,意
思说:小样,我听《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的时候你还小吧?就你丫也配和我讨论MJ?我们早过了嬉皮士和切格瓦拉的年纪了。然后我就哆哆嗦嗦的又退回来。这年
头,所谓“文艺青年,非常瘟疫”,想装回B都不容易啊。

Lube唱《再见列宁》的时候估计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总还是存在不少怀
旧的人或者理想主义者,他们喜欢书里描述的场景(我小声的说一句,他喵的我也喜欢,为啥这群人总是很鄙视的将我排除在外?我也是读过苏联那一个系列的小说
的!!!):饮马顿河岸,跨过乌克兰的草原,翻过乌拉尔的高峰,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再次点燃。沿着公社的足迹,穿过巴黎公社的街垒,踏着国际歌的鼓点,驶
骋在欧罗巴的每一个城镇、乡村、港湾。瑞士的风光,比萨的塔尖,也门的晚霞,金边的佛殿,富士山的樱花,哈瓦那的烤烟,西班牙的红酒,黑非洲的清泉。钢枪
在手,重任在肩。不过同中文名的电影还好,有点小的黑色幽默。电影看的我竟然也会酸一下鼻子,虽然我是个猥琐男,但本质上我仍然是一个喜欢那个热血澎湃理
想至上年代的小青年,影片的最后,理想主义如绚丽烟花一般的过眼即逝,让我不仅长吁短叹了好久,想来想去到最后胸中豪气冲天(其实是憋了好久的闷屁),还
写了首歪瓜裂枣上对下不对头韵脚不韵的诗:斧破乾坤竞凤翔,披天醉地立昂扬;由来壮志销难尽,百虑无遗记自狂。

梦想这玩意,终归还是文人骚
客们笔下的幽灵,一直在你脑海里转啊转的,可你总也逮不住他。对于猥琐男来说,虽然一直都在意淫:就在这刻想起往事,心中一股冲劲勇闯,抛开那现实没有顾
虑,彷佛身边拥有一切……但终归还是要:理想算个屁啊,爱情又是什么东西?不过思考来思考去,总还是一种对自身的不满:我不想变成一种悲哀,也不想变成一
个粪土 ;我想在死去之前觉醒 为了心里的骄傲和光明 ;
我不想变成一种虚空,也不想变成一个废物;我想在死去之前觉醒,为了生命的尊严与梦想。或者你可以随波逐流,号称摇滚教父的崔健老早就会唱:新的时代到
了,再也没人闹了,你说所有人的理想已被时代冲掉了,看看电视听听广播念念报纸吧,你说理想间的斗争已经不复存在了,别让生活恐惧,就别那么固执,因为固
执久了世道变了你也看不见了,你说别胡思乱想了,快多学点儿知识,因为知识多钱多就把理想买到了。

总归是一声非常无奈的叹息,能做点什么
吗?好吧,我告诉你,爱自己,爱生活。又或者,你这个猥琐男需要一个朋友,他们可以像在《Mary and
Max》里一样,在关键时刻帮你砍断束缚你的缰绳。

如微克的《一个黑金属战士的自白》所言:如果有真理,问过我的斧子先。

留下评论

Fight Club:Stop living like a pussy

给自己个活着的解释,不再他妈的装孙子:《搏击俱乐部》

对全球历史进程的反动:《货币战争》

The war is over,They win:《Almost Famous》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毫无疑问,《搏击俱乐部》是一部大卫芬奇式的电影,内容偏锋颓废疯狂,灿烂奇诡,无疑是芬奇最能发挥其个人风格的作品。辛辣的黑色幽默,浓厚的无政府主义色彩,还带有一丝反物质主义思潮的痕迹。已经成为物欲囚徒的城市中产阶级和为了生活而挣扎的小人物们,渴望寻求存在的意义和作为人的自尊。肉体的欢愉所带来的刺激已经被这个社会修剪的那么“生活化、健康化和科学性”,连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刺激尚嫌不足,更遑论那个终极的哲学命题:存在的意义。如此一来,聪明的泰勒便发现了欢愉的对立面—痛感(一个绝好的办法,却也是让人绝望的悲哀)。正如尼采所言,现代社会塑造了人,他们把自己的优越感无偿的献给了自我保存。他们是由欲望和理性组合而成却没有抱负的人,他们没有任何获得比他人更伟大的认可的欲望,没有杰出感和成就感,他们是“最后的人”。

或者从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中找寻现代反物质主义思潮的印迹要更容易一些。若以一种上帝视角来看,无疑绝大多数人都庸庸碌碌,为了自己理想中的物质生活而奔波劳碌;然而,透过阴谋论的观点去观察现代社会,这种物质上的追求却是为极少数人所操纵,为极少数人所利用,为极少数人追求他们反物质思想的根本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在时下物质至上的表象之下,仍有暗流涌动,以至于这群人害怕的喊出:这是对全球历史进程的反动!

《Almost Famous》中的Stillwater和Elaine乃至Lester Bangs,就是一种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对抗,Lester Bangs无比悲观的:It’s over,The war is over,They win。物质强奸了精神,一如《Rolling Stones》强奸了所有摇滚人的梦想一样。摇滚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音乐,一种是精神。而后者往往要靠前者去承载。而你如何从前者中感受到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那就是B者见B的事了。如果你最终得以理解那种来源于人类“颠覆者”的本性的嚎叫,摇滚精神就是渴望真实回归本性的精神,颠覆现代社会物质传统的精神,寻求人类本源和区别于世间万物的本质的精神。

张闻天说的好啊: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充满了一种物欲的滋味,只是其人作为共产主义的信奉者,却未理解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式的反物质的信仰的存在。在西方近代的思想史中,形而上学的迷梦被打破,尼采说,上帝死了。是的,人们似乎是自由了,但是萨特说,自由是一种重负。失去了庇护的人孤独而无助,如孤魂野鬼般游荡于天地之间。共产主义作为救世主的姿态降临,它至少有一点与无政府主义一脉相承,它们都是作为一个颠覆者或者革命者的主流思想而出现。无数的大理想主义情怀的人物以此为旗号,为之而奋斗,最后却无助的发现自己内心渴望的并非共产主义向公众描述的物质生活,而是那种“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境界,只是,这东西真的存在么?这是一种觉醒的力量,在历史长河中哲学思辩的进步:物质没有了,欲望也没有了,一切归于平静。

Let’s get fighting ,stop living like a pussy.

留下评论

T4实在让我这个T迷有点失望

从头到尾就没看出来点头绪,丫的bale是很帅,可不带这样乱搞的啊,在豆瓣上看了眼,转篇影评回来。

GQ杂志大八卦:这片子导演先找的Christian Bale,请他演那个机器人。Bale说不干,因为导演业绩平平,而且“穿越“这题材被遥远东方的三流网络写手搞得滥大街了,实在没法让人认真对待。然后在香港拍蝙蝠侠的时候,Bale被盛情邀请去喝中国功夫茶。结果他怀疑那杯茶里下了猛药:因为喝着喝着,他突然觉得这片子挺有戏,就答应了。
  代价是Bale要演John Connor,这个在原剧本中出场三分钟的形象。于是编剧不得不给Conner加了很多戏,还给原剧本动了大手术。一般情况下,明星能这么强J编导,这电影估计是要砸。但这个片子反倒越来越有意思了。
  这片子最有意思的地方,我觉得是可以做“初级编剧101”的教材。啥叫主角?不是占据银幕时间最长的那个人,而是以亲身经历去展现影片主题的那个人。Terminator的主题自然是人vs.机器。John Connor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但前3部电影已经让全世界观众都知道了他的身世。他就象一块丛林中的宝藏:第1部讲述了宝藏的传说,第2部介绍了金子是如何被埋进去的,而第3部给这块宝藏蒙上了层层尘土瓦砾。等到真正要挖它的时候,观众们已经被世界各地其他瑰丽的挖宝故事惯坏了胃口,反倒失去了新奇感。
  关于John Connor还没有讲完的故事,是他如何挥舞着战斗旗帜,成为人类抵抗军的领袖的。但好莱坞的观众都知道,高大全的英雄是不讨好的,所有会有各种坏坏的,帅帅的,不情愿不自觉但又神通广大的“反英雄“形象。Bale选择了最安全的途径塑造John Connor:这个Connor脾气挺暴躁,有点“活得不耐烦“的疯狂劲儿。他可以一头扎进The Perfect Storm里,等着潜水员来捞他,也可以对着抵抗军的老头头儿们大吵大闹。他安静的时候,就入魔般一遍一遍反复听他老妈的录音。总之,这个人有点疯狂有点阴暗。最要命的是,观众被告知,John Connor被其他人认作,甚至很可能就是:一个错误的预言家。
  这么一看,此人颇似那个希腊神话里倒霉的预言家拉奥孔。John Connor本人其实也挺郁闷。他看到了和预言中不一致的景象(T-800提早闪亮登场鸟!),就开始怀疑:我他妈的还是救世主么?更重要的是,我他妈的还会死在2032年么?
  单是“找爸爸“这个任务,就够让他头疼的了。XD
  说正经的,John Connor的性格素描还是不错的,但编剧苦于没有具体情节给这个人更多的丰满血肉(更加倒霉的是,期间还出了个好莱坞编剧大罢工运动,Connor的创作主线因为劳资纠纷就编不下去了)。说到底,原剧本是个亡命流浪的故事,和前3部的主题风格一致。改变故事情节容易,但改变主题,就象挖一棵大树的根一样艰难了。如果John Connor不能流浪,那么展现主题的任务就落在了另一个人的肩上。
  无论谁和Bale这种如日中天的牛人抢戏都是不太可能的。但感谢编剧,创造了一个很有萌点的Marcus Wright。在战斗机核导弹满天飞的末日废墟里,这个光着身子出场的男人有种天生的无辜感和迷茫感。更何况没有伤痕的男人不算真正的男人。这个人一出场就背负着一个忏悔者的十字架:合着Salvation是给他准备的。演员选的呱呱叫,估计这个名叫Sam Worthington的澳洲出口产品以后会红。(旁白:废话,James Cameron相中他了,不红都难。)
  Marcus这个形象,比John Connor要容易惹人注意,招人同情。阅历电影无数的达人们,从台词中就能听出味道:
  Kyle Reese问:你是谁?
  John Connor正义凌然的回答:John Connor!
  John Connor问:你是谁?
  Marcus Wright回答:我不知道。
  任何能回答“我不知道“的人,都是在向人文精神的出发点致敬。(金庸笔下的欧阳锋虽然没听说过德尔菲,但他确实问了个很牛的问题)
  Marcus的外形是个硬汉型男,但他的眼睛很蓝,异常的干净清澈,很和善的小眉毛永远很困惑很伤感的皱着,笑起来一片孩子气的阳光灿烂,典型的baby face是也。换个性别来比喻,这正是御姐身材萝丽性情的尤物,私下以为和那个德国型男Thomas Kreitschmann是同一类型。
  这部叫Terminator的片子演了40多分钟,目前只有两个男人分别唱两出戏,其中一个是Connor,另一个就是来路不明的 Marcus。所以不用看预告片,大家都猜得出来Marcus同学的身世。关键是全人类都知道,但勇猛善良又长着漂亮蓝眼睛的失忆男Marcus可不知道。这种凝聚着爆发力的疑团在影片中逐渐积累,直到真相大白。答案在揭晓的时候,Marcus对两声枪响的不同反应很值得做美学理论研究。第一次是莫名的悲愤和难以置信,第二次就是典型的万念俱灰。我猜这是第一版剧本的功劳,他莫名奇妙的让人想到某些希腊戏剧的剧本。
  Sam Worthington的演技无可厚非—人家是AFI的最佳男主角呢。澳大利亚这两年成了男明星制造工场,从Russell Crowe到Eric Bana,从Heath Ledger到Hugh Jackman,要演技有演技,要身段有身段。而且澳洲人似乎都有些山野之子的灵性,特别招酷爱野味的好莱坞待见。地球人都在打赌Sam Worthington会红,因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一连接了三部大片子。好事者请注意年底的科幻片Avatar,似乎是让James Cameron摩拳擦掌十年的产品。
  该有的视觉效果都有了,不该有的也有了(你说打仗的T-600为啥要长两排牙呢?)。各式战斗机飞的很炫,呼啸得挺过瘾。编剧似乎忘了第1部里Kyle Reese描述的抵抗军暗无天日,小米加步枪的战斗日子。或者十年之内,人类从使用X-32退化到用看门狗了?
  该死的服装设计是个军服控,搞得片子里全都是养眼的海豹队SWAT三角洲之类的。仔细观察,有很多风格巨拽的皮夹克呢。但这么多军服里最帅的一件旧巴巴的大衣披在了Marcus身上。纵观历史,这件二战风格的戴肩扣的军大衣在美英苏德军队里都眼熟,但鉴于袖子上有个红箍,就只有后两种选择了。再加上这片子从头到尾都是黑压压灰絮絮一片—田野灰啊,田野灰!—军服达人们请自行YY…
  由连载漫画规律推断出:主角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配角才是让人HC的。但目前主要情节进展都是来自配角Marcus,而且主角John Connor确实一直在忙。忙到结尾,我终于发现由衷感激Christian Bale的地方了:他把剧本改写成了喋血双雄的风格。男人与男人间的信任啊!(某小撮兴奋鸟…)两人分头跑到敌人老巢去,摧毁了很多设备,炸飞了很多机器,刺激了很多GDP,引出了州长大人的全裸出镜。全场立刻一片大笑。
  我猜州长一定在三块馒头的办公室里看得热泪盈眶:俺那熊肩蜂腰的黄金时代啊!你以为肯尼迪的侄女看上的是俺的演员工资么?
  片子里有很多经典T2的镜头,扇子们一定看得出来。我能看出来的有Marcus夺枪那个动作,各种似曾相识的散弹枪,John Connor进入Skynet和他少年时盗用信用卡的手段神似,和一边爬着后退一边对着Terminator开枪的镜头…据说Kyle Reese的耐克鞋都和T1里面的相似,真是让老影迷们其乐无穷啊!
  最后结尾也是一波三折,有些让人掉眼镜。不过终结者的死忠扇子肯定能猜出这结局。可是我真的很想这么设计结局:
  Kyle Reese在汗流浃背的作俯卧撑。
  Kyle(上气不接下气,怨恨的):为什么?这是为什么?
  Connor(慈爱的摸摸对方的头):不锻炼身体,怎么能保证你一枪命中我妈啊?
  –The End
  P.S. 原来被修改前的剧本超级黑暗绝望,从心理刻画到故事构思都展现了末日情结的震撼之美,是个很有潜力的故事。各种影片里的莫名其妙之处都得到了完满解释。都在这里:http://chud.com/articles/articles/19577/1/EXCLUSIVE-WHAT-WENT-WRONG-WITH-TERMINATOR-SALVATION/Page1.html

留下评论

南京!南京!

其实呢,在看之前一直很好奇,有捧有骂的,我自己也有想象这片到底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我大致揣测了一下,他想从历史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或者是从一种基于史实的民族主义的角度?
我不知道,一直到我看完我也没有搞明白,所以我姐给我打电话问我看完什么感觉,我的回答是Fuck,她理解错了,说:哦,日本人?我纠正了一下:不,要Fuck的是陆川。还好今天学校礼堂播映,基本很安静,没有窃窃私语,没有怒吼,没有哭泣,我听到最多的是什么?叹息声。
历史的角度多数会遍举历史上的大屠杀,美其名曰正视史实,同时强调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云云;人性的角度多数会用西方价值观里人的观念来约束这段历史,声称要从人的角度去看历史,而非数据;民族主义的就不用多说了,我们见识过的不算少。
最近一直在看两本书,人学的书,分别是关于西方历史和东方历史的对于人的价值观的演变,很有意思。很奇怪这些历史上的价值观都忽略了一点,集体。是的,不是民族,不是社会,不是更宽更大的概念。被某些西方媒体批评为纳粹分子的海因莱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星船伞兵》,他在其中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政治和道德观念的基础是什么?他有他的解释,我呢,比较愚钝,只能隐约的抓到一丁点实质:集体。
让我从集体的概念出发,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当然,首先要感谢陆川导演给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看待南京大屠杀,或者他的角度就是西方人的角度?
我一直都很奇怪,人,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个体,竟然可以以如此有序和如此精密的方式形成一个集体。什么东西可以保证一个集体的存在呢?西方的观点是人本,东方的观点是信仰。都很悬乎的东西,试着把这些东西扒皮去骨之后,我有一点小的发现:集体意识。集体意识的存在是集体存在的根本,没有集体意识的不能叫做集体,撑死了我也就叫它散沙。有点自不量力,试着把我自己举高了点,从集体的角度去看《南京!南京!》。好家伙,我看到了好多东西。
一:刘烨的角色的集体意识何在?这个解释可就多了,我的看法呢,陆川还是很清楚的,片名叫city of life and death,宣传的时候还有抵抗之城的噱头在里面,集体意识体现于:守不住了,散了吧。不错,不错。只是我没看懂最后驱使他们站起来向前走的集体意识,别告诉我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小豆子。
二:我的太太又怀孕了。希望的火苗啊!再套下集体意识吧,何在?哦原来这个集体意识正是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不会亡。
三:请帮我为百合子修个坟,她曾经是我的妻子。这个无论是从什么角度解释,都逃不了人性这么大一顶帽子扣上去。跳出这个圈子,集体意识:他奶奶的就算我要打仗,我还得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啊,人人都这样了日本这个民族,这个大集体不就葛屁了么?
四:砰!人性的选择,良知的拷问?集体意识的角度,再套下西方人原罪的观点,原来这就是赎罪啊。恕我无知啊,我第一次看到部中国人拍的关于历史战争尤其是南京的电影,把个日本人拍的人模狗样的还象个人,只是陆川导演太好心了,他尽量从人本的角度去看,把日本人拆开来一个一个分析,觉得:哎,敢情这群小日本的还有人性啊。是啊,西方人的观点,就算是十恶不赦的连环杀人犯尚且有人性可谈可叹呢,更何况侵华日军这么庞大一个群体,难保不会有一两个那啥人性良知比较突出点的啊。我的观点:继续自我陶醉吧,至少在侵华日军的集体意识里,所谓的保家卫国,所谓的帝国荣耀,都是不算数的,只有什么东西顶用呢?打了几年的仗发现,哦原来最顶用的就是枪了,就是几十把枪了,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概念已经被无限的缩小,有的只有集体,没有一个人,只有一群人。但如果这个集体的集体意识出问题了,你从何谈起人性?
其实在汉语和法语的词汇里都有一个共同点:汉奸或者法奸。这其实就是集体意识的体现,因为在集体里出现了一个意外,有个人意识背叛了集体意识并损害了集体的利益。集体意识为这个个人意识的本体-这个人冠以一个独特的词汇:汉奸或者法奸。在海因莱茵的《星船伞兵》有个同样的概念,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当然要是一个经过甄选的集体,所有的政治和道德观念都源自某个集体,政治和道德观念是集体意识的体现(当然我们不能排除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小的偏差)。
很遗憾,我抱着一种非常好奇或者说一种朝圣的心情去看这部电影,有点失望。叙事的风格比较平和,恍惚间我以为是阿甘或者本杰明巴顿式的,平和之中见真章。很耐心的以为图穷匕现,结果?当然是直到最后都没见匕首出鞘,所以才有这篇我整理思路后的发呓。

留下评论

Again it comes back

感触良多,如同Forest Gump。
经常去的一个BBS上有人发了张帖子,问你愿意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我选的是冒险。
还是有很多东西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感悟的。

Again it comes back,the Ghost.

“人只能年轻一次”
“奎尼死了”
“我只是不喜欢变老”
“他是一个好父亲”“很好”
“晚安,daisy”
“他五岁的时候我搬了进去,就如同我当初见到他的年龄”
每一句平淡的台词都带给我一些感动,一些思考,一些升华。

无数人试想着拥有二十岁的身体,六十岁的阅历,Benjamin Button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数次触摸到我心底最深处的一些东西,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灵魂中信仰的缺乏。

留下评论